儿童诊室一缕不寻常的“风声”——心脏杂音!

发布时间:2025-07-14  本文来源:   阅读:91

上午8点,一名瘦瘦的小男孩跟着爸爸进入儿科主任杨伟琴的诊室,“大夫,孩子四岁了,经常生病,长的也瘦小,这又发烧2天了,您快给看看!”杨主任进行了详细的问诊,通过听诊器捕捉到了孩子胸中一缕不寻常的“风声”——心脏杂音!

图片


“孩子平时有什么基础病吗?心脏彩超检查过吗?目前心脏听诊有杂音,建议查个心脏彩超,进一步明确一下心脏有无结构性病变。”杨主任说道。

孩子爸爸不耐烦的道:“哎呀,我们就来看个发烧,查什么心脏,不查!”

“心脏杂音如同身体发出的特殊“风声”,可能是无害的血流轻响(生理性杂音),也可能是结构性心脏病的警报。我现在怀疑孩子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,比如房间隔缺损,就是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“墙”上出现一个孔洞,要看清“风声”背后的真相,需要更精准的“透视眼”,这双眼睛就是彩超。大部分房间隔缺损在儿童期没有明显症状,可以正常运动及生长发育,随着年龄的增加,部分孩子会出现呼吸困难、气促、心悸、乏力、胸闷、生长发育落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或者运动后紫绀等症状。”杨主任耐心解释。


图片


彩超结果显示:房间隔上,一个本不该存在的“心墙漏洞”正悄然分流着血液,房间隔缺损最大端约7.1mm。

确诊房间隔缺损后,及时手术是关键,杨主任随即进行了转诊,于上级医院胸外科评估后进行了手术,孩子术后康复顺利,心脏杂音消失,活动能力恢复正常。

一个月后,当家属含泪送来锦旗,那鲜艳的锦旗背后,承载的是一个家庭如释重负的感激,是一场因关键的检查而被扭转的命运,更是现代医学精准干预力量的见证。

图片


健康科普

一、什么是房间隔缺损?

房间隔缺损是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“墙上”(房间隔)破了个洞,导致血液异常分流。 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%,女童多于男童(2:1)。

根据位置分类:

图片


二、孩子会有哪些表现? 

早期可能无症状!

5mm以下小缺损:多数无症状,仅在体检听诊发现心脏杂音(收缩期吹风样);

5-8mm中等缺损:活动后气促、易疲劳,反复呼吸道感染(每年≥5次肺炎),身高体重增长缓慢; 

>8mm大缺损:口唇发绀(尤其哭闹时),杵状指(手指末端膨大) , 心力衰竭(呼吸快、肝肿大); 

50%以上的患儿在3岁前无症状!需靠心脏超声筛查确诊。


三、不治疗会怎样?


图片

黄金治疗窗:3-5岁是介入封堵最佳时机,避免不可逆肺血管病变!


四、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?  

听诊初筛、心脏超声(金标准)、 心电图、X光胸片


五、中国医师协会权威建议:

发现心脏杂音+发育迟缓 → 立即做心脏超声!

大于3岁以上未自愈的缺损 → 积极干预!

术后每年心脏超声 → 持续守护!


对存在心脏杂音、发育迟缓、青紫、易疲劳的儿童,超声心动图是首选的影像学评估手段。早筛早诊,护佑“心”生。

房间隔缺损不是绝症,而是可完全治愈的先天性心脏病。早筛查、早治疗,让孩子拥有强健的心跳,自由奔跑向未来! 


撰稿 | 杜凤彩

排版 | 胡祯琰


声明:本篇文章仅作健康科普宣传,不含有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如有相关疾病,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谨遵医嘱。(文章中引用的网络图片如若涉及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修改、清除。)